英特爾正式發布第四代酷睿處理器 代號Haswell
2013-06-06 13:45:47 本站原創近日,英特爾(Intel)官方發布最新酷睿微處理器技術,推出代號為“Haswell”的新品。據悉,這款處理器能夠做到高效低能耗,可以滿足目前PC產業的需求。
不過真正的問題似乎是,是不是還有人想要PC呢?現在已經進入分析家和學者眼中的后PC時代,而Haswell也成了這一艱難時期,英特爾帶來的首款處理器。現在消費者青睞更小、更薄也更便攜的計算設備,而新興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能夠代替PC完成很多任務,比如閱讀電子郵件、瀏覽網頁或者觀看視頻。
不過,還有很多問題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無力解決的。而英特爾第四代酷睿處理器,可能也就把目標定在了這樣的客戶群。英特爾表示,新的酷睿CPU能夠帶來更強馬力,功率更低,這樣也就能延長電池續航時間,并且降低冷卻散熱的要求。
結果如何呢?未來的移動PC也許會更為輕薄,一次充電就能持久使用,能夠比Android和iOS設備帶來更多的功能。也許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會更傾向于一臺Windows筆記本電腦,而不是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英特爾全新產品線
新款Haswell處理器的品牌,仍然使用了英特爾的三個層級——酷睿i3、i5和i7。此外,英特爾還推出了新的臺式機和移動芯片組,型號分別為Z87和Q87。
在主流的OEM廠商中,惠普已宣布將會在一些新機型中,使用Haswell處理器,不過并未透露具體的芯片型號。宏碁、戴爾、聯想、東芝并沒有公布相關信息,但有可能會于下周的Computex國際電腦展上有所動作。
英特爾的“Tick-Tock(嘀嗒)”策略
英特爾用“Tick-Tock”描述自家的產品開發模式:Tick——每兩年更新芯片制造工藝,把更多的晶體管擠進一塊硅片。Tock——交替循環,更新整個微架構。
舉例來說,2011年,英特爾響起Tock——推出采用32納米制造工藝的Sandy Bridge微架構;2012年4月,Tick應聲響起——Ivy Bridge處理器的到來,標志著工藝從32納米到22納米的邁進。以此類推,在下次“Tick”帶來14納米制造工藝之前,Haswell芯片仍將采用22納米技術。
先前版本的英特爾芯片仍將繼續出貨,而且有些性能甚至優于Haswell。目前,英特爾已發布的Haswell處理器,最多采用四核并支持超線程。英特爾的酷睿i7-3930K、i7-3960X和i7-3970X登臺式機處理器,采用了Sandy Bridge-E微架構,均為六核并支持超線程,在這些CPU上運行的操作系統,能夠同時尋址12個核心,包括6個物理核和6個虛擬核。
Haswell架構的變遷
英特爾已經推出了4個系列的移動處理器,和4個系列的桌面處理器。整個產品陣容均采用集成穩壓器,能夠險種降低功耗,同時還省去了主板上的7個其它集成電路。英特爾表示,這能夠讓筆記本的電池續航時間,延長50%以上。
以往,英特爾都采用TDP(熱設計功耗)衡量最差情況下(即CPU以最快速度運轉)的功耗,。而現在英特爾引入新的標準——SDP(場景設計功耗),測算計算機在完成媒體播放等任務時,需要消耗的功耗;并將SDP用于衡量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的CPU。
結論
如果你剛買了一款使用第三代酷睿處理器的臺式PC,沒有任何理由拋棄它然后升級到Haswell。不過,如果你的計算機已經用了4至5年,那么升級定會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