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架構發生調整、就任
英特爾架構事業部(IAG)首席技術官之前,
英特爾高級院士龐思立曾擔任數字企業事業部(DEG)首席技術官的職務,負責商用產品的架構與規劃。此次履新,龐思立的責任更加重大,負責的產品領域橫跨客戶端/服務器、手持設備/MID、高性能計算以及云體系架構,稱得上是
英特爾IA產品藍圖的描繪者。這位已在
英特爾效力27年的老將是如何看待IA架構未來發展的呢?
架構融合與性能擴展
英特爾是通過廣為人知的Tick-Tock模式來引領技術創新的。簡言之,Tick代表制程技術提升,而Tock強調微架構、指令集密度的提升,即性能提升?!皬耐顿Y角度看,這種Tick-Tock模型能把更多的創新機會帶給客戶。”龐思立說。
如今,
英特爾正嘗試將這種成熟的創新模式用于面向性能功耗比敏感型用戶的
英特爾次級平臺——凌動內核代表的SoC。
繼承和創新是并存的。IA架構本身也處于成長之中,尤其是在當前架構融合的大趨勢下?!艾F在很多人都在談論,
GPU由高質量顯卡和GP
GPU使用推動著向通用計算演進,而
CPU則由高能效向吞吐量計算演進?!饼嬎剂⒈硎荆霸谏鲜鲅葸M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程序員而言,現在不僅要對
CPU進行編程,還要對
GPU進行編程。程序員習慣了x86系統的外觀與風格。架構融合要與編程同構相融合。
英特爾在IA架構中提供了加速器。這種架構能實現非常好的每美元性能或每瓦特性能的計算。”
龐思立表示,采用這種架構能使用統一的IA指令集對
CPU和
GPU進行編程。這種架構還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虛擬地址空間共享,而這種功能以前需要在
CPU和加速器之間通過進行各種信息的復制來實現。
通過采用多核技術和擴展ISA(指令集架構),IA
處理器可以不斷優化性能和能效表現。龐思立舉例說:“Westmere
處理器實現了加密和解密加速,將在SandyBridge上有更好的表現。
英特爾還針對平臺功能增強進行研究,比如對提高傳統I/O設備吞吐量的硅光子技術進行研究,在交易型應用中建議采用SSD,以實現性能提高和成本節約等?!?nbsp;
大核配小核實現全面覆蓋 早在2008年,龐思立就曾向記者介紹過
英特爾對大核和小核(均采用全ISA)的定義和劃分。在產品和技術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龐思立再次談到了大核和小核的關系。
龐思立表示:“我對大核和小核市場空間的劃分沒有改變。大核既可用于單線程應用,也可以用于多線程。多個小核配合,適用于大規模并行操作。此外,用戶還要注意,應用的哪些部分適用于大核,哪些部分適用于小核。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大核與小核混合使用,前提條件是軟件環境要就緒?!?nbsp;
那么,有沒有可能采用一種通用架構——中核,實現從高到低的應用全覆蓋呢?對此,龐思立并不認同。
“比較一下目前
英特爾大核和小核的電壓范圍,你會發覺兩者之間有重疊,沒必要做中核來填補空白,因為根本不存在空白。”龐思立表示,“
英特爾大核和小核能覆蓋整個市場。當然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即到了某個時間點,我們發覺有一款產品在能效和性能方面表現更好。但目前我感覺這個市場不夠大,或者說根本不存在?!?nbsp;
龐思立進一步補充說:“凌動產品的性能在不斷提升,如果能夠達到Nehalem的60%~70%,就更沒有必要開發中核這樣的新產品。開發中核產品要采用不同的架構,還要經過
英特爾兼容性事業部的審核,組建完全不同的設計團隊,而且還會遇到開發全新軟件工具等一系列問題?,F在
英特爾要做的是,將Nehalem和凌動交集的部分做大,為電壓和能效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