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鋒新能源應直面多道坎
2013-12-10 21:56:39 本站原創日前有消息傳出,國內第二批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推廣名單有望近期出臺。在12月底之前,前兩批新能源汽車試點推廣城市(包括城市群)的總數有望達到 100個。一些省份積極表態,公交、環衛等行業和政府機關將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采取直接上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
政府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點燃了市場熱情。隨著綠色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汽車業站在新能源汽車的起跑線上,重新開始競爭,對于在傳統汽車業落后幾十年的中國汽車業,尤其對自主品牌來說,借助新能源帶來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實現“彎道超車”是一個難得機遇。但如何把握這個機遇,還需直面多重挑戰,跨過多個坎。
首先是技術成熟度。在規模迅速擴張的背后,我國汽車工業多年來存在的研發能力薄弱、產業核心競爭力缺乏的頑疾并沒有得到根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的“洋挑戰”將繼續,甚或更嚴峻。近日一直密切關注我國新能源車標準和補貼政策的跨國企業已有所動作,豐田、本田、大眾等紛紛宣布將很快實現關鍵組件、零部件國產或混合動力車國產,寶馬、通用等跨國品牌也宣布了新能源車推廣計劃。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品牌得到的支持力度十分可觀。相形之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產品陣容和支持資源則略顯薄弱。
對消費者需求的挖掘是其次。產品成本和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程度尚需多加考量。當前,新能源車充電問題尚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車主普遍對車輛電池質量和續航里程問題存疑。而產品價格也不符合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最關鍵的是,車主們從心理上還普遍不能接受新能源類汽車。
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約而同地希望通過新能源產業與傳統汽車產業的結合,破解汽車工業能源環境制約。我們要在這場角逐中贏得優勢,必須從制度環境、技術路徑、價值鏈分工、商業模式和合作機制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汽車工業的自主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建設汽車強國的需要。過去幾十年“以市場換技術”的老路證明并非可行,市場拱手讓出,核心技術卻仍未到手。在對新能源車市場的圍獵中,不能再以引進技術為主,政府在政策支持時,應留出市場空間,促進自主品牌市場的培育,使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更高一層循環。
提升新能源技術及研發水平,也是目前國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必須正視的。過去幾年,一些企業寄望于通過“速成品”獲得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不能靜下心來搞研究。可事實證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繞不開汽車工業在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長期積累。自主品牌必須擯棄速成心理,瞄準與歐美日差距較小的領域,比如純電動汽車領域等,集中力量攻堅研發和產業化,才有可能實現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