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力反私有化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2013-12-06 09:40:54 本站原創記者:您近年來一直在德國工作和生活,能否簡單談下德國出現的電力反私有化趨向?
廖宇:2013年9月底,德國大選之后最震驚的消息是:漢堡超過50%的市民自愿投票贊成政府回購電網和供熱網,對于這個不到180萬人口的直轄市來講,這意味著全體市民要付出約30億歐元,用于重新把電網國有化。
如果沒有記錯,十幾年前,統一后的德國在90年代末對民航、電信、鐵路、電力、供水等壟斷性企業進行了強制性的私有化,無力也無心承擔巨額虧損和持續投入的納稅者當時對此強烈擁護,認為徹底的私有化并推向市場競爭可以解決這些國有化企業的老大難問題。
可不過短短13年,也許還是同樣的人們,又著急在漢堡和柏林推行政府回購計劃。僅就柏林電網而言,本世紀初柏林政府以約10億馬克的價格把柏林市的配電網賣給了瑞典大瀑布公司,如今如果要購回,將要付出至少約30億歐元,還不包括后期必須進行的電網建設投入。即使扣除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因素,這筆買賣也要花費納稅人的大量金錢。
記者:您認為原因是什么?這對于中國電力改革有什么啟示?
廖宇:其實原因很簡單。電力能源這種特殊的行業需要穩定健康的發展,需要提供便宜周到的服務。無論在哪個國家,電力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的體制都必須結合短期和長期目標,與本國國情進行通盤考慮、動態調整。所謂世易時移,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的承受力和民眾的訴求都會發生變化。
以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推行能源轉型的德國為例,十多年來也算步步為營效果顯著:今年夏天,德國全境安裝的近3300萬千瓦的風機和320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最高出力加起來已達 3000萬千瓦,接近德國電網負荷的一半。可以說在能源轉型的改革框架下,可再生能源在德國得到了極大發展。但德國人并沒有簡單地將此歸功于當年進行的電力行業私有化改革。恰恰相反,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衍生出一些問題,對此德國人一直在反思:電力體制改革反反復復,到底該如何衡量對錯?
對中國來講,也許最該從國外借鑒的,不是那種貼滿了各種標簽的成功經驗,更應該從失敗的教訓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記者:具體而言,德國的電力改革經歷了哪些起伏?
廖宇:可以從多方來審視。一是從降低電費到二氧化碳減排。目前,德國舉國上下最關注、對電力改革進程最不滿的就是,明明當初實行私有化時,宣稱的是減少納稅支出、保持低價電費,可是10年來德國電費已經從當年的14歐分(約1元2角人民幣)翻倍到了現在的近30歐分(約2元5角),幾乎是全歐洲電費最高的國家。
明明實行廠網分開,輸配分離,就是為了引入市場競爭,促進產品價格下降和服務提升,可為什么電費不降反升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電力行業需要巨量投資,智能電網建設、新能源發展、發電廠環保減排,這都是需要大量花錢并且統一協調的超大項目。如果在市場體系中出現了過多的競爭單元并缺乏政策進行管理,必然會抬高各個競爭單元的利潤預期總和,最終只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德國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在降低電費無法再吸引民眾的眼球后,政客們只能不斷拋出二氧化碳減排等等綠色概念。民眾也終于意識到,便宜、安全地使用電力是多么重要。
反觀中國,長年保持的五六角錢一度的民用電價,無論是縱比、橫比、環比,都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二是從輸配分開到輸配融合。輸配分開幾乎是每次討論電力改革時都會被人提及的詞語,但這個概念在德國已經過時,現在人們更希望輸配融合。
從系統安全的角度出發,一個電網只有一個頻率,大部分的系統穩定任務都落在輸電網調度中心上。隨著調度自動化和智能電站的發展,輸電網調度中心需要也能夠直接管理更多的新能源發電設備與系統保護設備。所以新能源的發展對輸配網的運營關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輸配分離必然意味著垂直計債、風電管理、調度合作、利益切割等。可以說,在客觀條件并不具備的條件下,搞輸配分離就像人為地分開汽油柴油加油站一樣,不是不可行,而是沒意義,甚至會造成很多隱患。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困擾全世界各國電網安全的共同因素都是,專業調度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在極不穩定的新能源大量并入電網之后,整個電網的安全往往都是依靠中央調度中心的少數專家極力協調各方來完成的。在這個發展階段強行推行輸配分離,增加了由于人員經驗不足造成的停電危險性和系統不穩定性。
三是從改革體制到改變人。其實體制就是你我他,一個個鮮活的人,如何在一起做事。因此要想改變體制,先要改變人的知識、觀念、行為。以電力行業為例,如果缺乏對專業的了解,談論改革就是放空炮。德國的能源轉型計劃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潮流優化、短路電流計算、無功平衡及調峰容量備用等這些概念,但這是新能源投資商們不感興趣的,他們只管上馬項目大喊必須并網,卻從來不理會電網的安全和技術上的必要條件。
所以體制并不只是國家的各種制度、企業運營模式,應該還包括更廣闊的文化和人性因素,因為它反映的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協作的一種規范。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恰恰在于那種積極的人文精神準備—社會各界都以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平心靜氣地去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除了需要民眾和政府耐心了解工業生產的特點、工業系統中各角色的分配和訴求,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改革歷程的重點。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哪個方案正確,而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