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光伏組件90%用在國外 院士稱國內光伏應用率太低
2012-05-19 22:33:25 本站原創今天上午八點半,能源科學高峰論壇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9名專家將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風能、核能的開發利用以及機遇和挑戰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與會的專家中,兩院院士就有11名。
本次論壇由三場學術報告會組成,議題涉及我國能源發展的總趨勢、化石能源研究的現狀與未來、風能以及核能的開發前景等方向。
在上午進行的第一場學術報告中,多名專家提到了新能源的應用不足以及未來展望。
國內光伏組件90%用在國外
中科院院士尤效增指出,2009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40GW,占全世界產量的40%,而2010年國內光伏發電機總量僅為380MW。這一懸殊數據的背后,暴露的是國內對于太陽能應用的嚴重不足。
與這一數據對應的是,國內光伏產品的應用消耗只占產量的10%,其余的90%都被銷往國外。可以說,目前中國的光伏組件主要在為國外的太陽能開發作“嫁衣”。同時,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總共超40GW,其中中國國內產能就超過30GW。
尤效增認為,地球上所有上的能量幾乎全來自于太陽,對于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才是最根本的,中國必須要提高這領域的研發水平。
目前很多國家跟地區的太陽能應用研究已經高度人性化,比如澳大利亞STI公司采用了200平方米的染料有機電池,涂在房屋外面的彩色外墻涂料就是“能量之源”,既廉價又美觀。
對于未來太陽能的發展空間,尤效增特別強調要全光譜開發,目前能轉化的僅僅停留在紫外線、可見光等波長范圍之內。
天然氣在能源構成中的比例有待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院士童曉光在論壇中介紹,目前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還是以煤為主,天然氣僅占4%,與世界水平23.81%相差甚遠。
天然氣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的,而當前全球范圍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出要求。甚至哥本哈根協議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標準已經對國家發展安全、國際外交等領域產生影響。所以,在新能源開發還不充分的情況下,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構成中的比例具有很現實的戰略意義。
可以看到的是,中國天然氣的產量和消費量正在增長,1990年至1999年消費量年增3.1%,而2004年至2011年已經達到20%,甚至從2008年就開始進口,2011年對外依存度達到22%。
中國政府也給天然氣提出“十二五”指標,要求在五年內消費量達到每年2600億立方米,這一數據相當于在2011年上翻一番,將極大程度地提高天然氣在石化能源中的比例。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指標偏高,甚至有點“大躍進”的意味。
中國核能發展要從“福島事故”中吸取教訓
中科院院士陳達則對日本福島核事故進行了解剖分析。他指出福島核事故雖然由天災引起,但也有人禍成分。
日本福島的核反應堆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使用,設備已經老化,而工作人員并沒有加強檢測與維護,東電公司為了經濟利益還申請延遲使用20年至2031年。甚至事故發生后,首先考慮的是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公眾的安全。
中國政府要從中吸取教訓,對設備的檢測維護、核電站的選址、極小概率事故的緩解、技術水平發展予以充分考慮。
當前中國的核電發電只占總發電的1.82%,而世界平均水平達到15%。這對中國新能源開發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