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立足本土需求 軟件成支點
2011-12-19 20:22:41 本站原創汽車如今比以往更安全、更舒適、更環保,而這一切都仰賴其背后的“英雄”———汽車電子。在汽車平臺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潮的裹挾下,其自上而下的變革也在悄然發生,基礎軟件已成為行業撬動支點,尋求適合中國本土的合作模式也成為上下游環節的新命題。
軟件成行業撬動支點
基礎軟件可撬動國產電控系統產業,對汽車電子產業的撬動力或者杠桿的作用很大。
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廠商還處在積累階段,國內整車廠做自主品牌汽車非常艱難。普華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汽車電子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曉先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這種現狀首先在于自主品牌汽車還沒有品牌溢價,致使其被市場接受的價格較低,相應的利潤就會很低,如遇國外產品降價,企業的市場空間就會直接受到擠壓。其次,由于國內企業的技術積累并不夠,雖然需要通過增加功能來提高整車價值,但是目前國內汽車電子供應商非常弱小,整車廠商希望得到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并不容易。比如提供某控制系統,這一控制系統是否低成本、是否能滿足整車廠要求、是否可與整車其他設計融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現狀是整車需要的很多核心電子產品都找國外供應商開發,其弊端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產品不開放,不容易根據汽車整體的設計去做調整,整車廠還必須根據其產品做設計上的調整,這樣整車廠也沒有多少話語權。
而隨著汽車不斷向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多個硬件集成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硬件成本將逐漸降低,軟件承載的功能越來越高,過去縱向配套的模式已越來越不適合當今車企的發展。張曉先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國外整車廠在做平臺化的開發,國外的供應商像博世等也在逐步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如果國內整車廠還是以封閉系統為主的話,會導致成本非常高,獲取技術服務也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汽車電子基礎軟件平臺廠商提供支持。
但進入壁壘已然橫亙,因國外都有標準,而國內還相對缺失,進入門檻很高。“因為軟件平臺一方面是要求符合汽車功能安全標準;另一方面是接口需要標準化,只有標準化了才能形成分工,只有分工才能降低整車廠以至于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汽車電子要求的技術實施能力、實施成本非常高,以保證可靠性,此外驗證的成本非常高,通過標準化、平臺化可以逐步降低這方面的成本。”張曉先表示。
普華在“核高基”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汽車電子基礎軟件領域率先發力,并取得了一定進展,國內汽車電子基礎軟件破冰之旅初現曙光,其意義也在彰顯。“中國汽車電子基礎軟件市場目前沒有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但可以按照占電控系統成本5%~10%比例來計算。雖然本身的市場規模與汽車及汽車電子市場相比并不大,但其意義在于基礎軟件可撬動國產電控系統產業,支撐電控系統的創新能力,對產業的撬動力或者杠桿的作用很大。”張曉先表示。他進一步提到,五年之內中國市場上應該會有一家獨立的專業化、規模化的汽車電子基礎軟件公司出現,它是為產業服務的,是整個產業的一部分。這家公司不僅可以為所有的整車廠和零部件及電控系統供應商提供基礎軟件的產品和服務,并且擁有一支非常高效的研發團隊、非常好的本土化的產品及相對低廉的服務價格。
尋求突破需立足本土需求
將中國本土的市場需求挖掘出來,并滿足這些需求,是國內企業生存發展之道。
國內自主品牌面臨很多的困難,如何找到突破的方向?張曉先提到,了解需求最多的是本土廠商,如果可將中國本土的市場需求挖掘出來,并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國外企業是沒有辦法替代的。
張曉先同時表示,國內基礎軟件所面臨的不是純粹技術的問題,而在于一是國產軟件的品牌接受度,因汽車對汽車電子是有高可靠性要求的。二是汽車電子時間周期長,平均39個月一個項目,它需要長期的投入。比如國內某一做電控系統的廠商,兩三年了還在投入期,要等到量產之后才有回報。三是人才問題,如何保留現有的高端人才,如何擴大隊伍等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四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
此外,車身電子雖然相對容易切入,國內企業也爭相進入,但仍面臨發展難點。張曉先表示,從技術來講動力和底盤的技術積累比較高,功能雖容易開發,但這一功能是否在各種意外的情況下都保持正常,這需要數據積累。車身電子的門檻沒有那么高,目前車身主要的問題在于成本如何降低。上海汽車集團技術中心車身電子科高級經理金哲鋒則指出,國內車身電子企業面臨的困難還在于產品市場趨于飽和、底層軟件和專利不足、軟件技術門檻較高等。同時,車身電子未來將向網絡化、無線化、語音化、圖像化、集成化、平臺化、智能化等方面發展,這對國內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發展立足點上,要立足于創新、成本、節能、安全,同時注重故障管理、硬件可靠性、軟件穩定性等方面,才能有所突破。“對國內整車廠而言,他們迫切需要的不僅是相對成熟的車身電子系統產品,也包括動力系統和安全要求更高的底盤系統,這是許多國內整車廠正在投入資源發展的方向。”張曉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