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高漲,工業機器人市場呼之欲出
2011-10-30 14:21:07 本站原創據臺灣工業研究院,智能機器人定義在各國并無一致定義,多半指具備感應、辨識、判斷能作出半自動或全自動,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的坐標機器,并非 一定以“人”的型態。機器人的智能包括記憶、運算、比較、辨識、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能力、行動是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度、聯用性、壽 命等。
中國大陸薪資調漲引發議題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要達到7%以上,同時,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努力實現最低工資標準年
均成長13%以上,職工工資成長15%。2011年1月至3
月中國大陸有13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0.6%。目前中國大陸全國月平均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1,320元人民幣;每小時平均最低工資
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13元。中國大陸平均工資在2005年時為每年17,853元人民幣,2009年時已經增加到31,622元人民幣,年均增長
15.4%,若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漲幅為12.4%。
中國大陸經濟從過去出口轉為內需,用提高工資為刺激消費成長為最直接辦法,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省份中以華東地區居多。從最低工資金額來看,華東地區浙江成為目前中國大陸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省份,但,漲幅重慶排名第一,其漲幅27.9%。
中國臺灣業者為解決中國大陸薪資高漲產生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急單缺工造成無法接單的情況,進而考慮采用工業機器人以維持穩定的生產作業。
中國大陸工資平均上漲15%到25%,如果大陸每年調薪20%,在2015年工資調漲將達100%,未來5年勞動成本增加更明顯,屆時薪資
將與臺灣的薪資差距不大。臺灣中型業者在二級城市發展,則傾向與當地經濟開發區、學校建教合作確保人力供給無虞;以長遠角度來看,遷廠或擴廠過程中,有經
驗的勞工無法大量轉移,反而是單體式的工業用機器人是很容易跟著遷廠、二手機器人販售求現,加上可使用期限為15年,屬于耐久性工業產品,因此廠商也在積
極思考人力和機器人的供給取得生產成本和品質之平衡。
鴻海集團郭臺銘三年內要組裝100萬臺機器人
2011年8月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宣布所屬企業計算機代工大廠富士康公司將在3年后機器人提高至 100
萬臺機器人,以因應勞工成本上漲沖擊,并提高生產效率。這些機器人將負責處理簡單制式化工作包括噴涂、焊接及裝配等,取代原本由人力負責的工作。富士康是
全球最大計算機零件制造商,組裝代工客戶包括Apple、Sony 及Nokia 等全球大品牌。富士康目前總員工數為 140 萬人,其中 100
萬人為大陸廠員工。富士康公司目前有 1 萬臺機器人,2011年將增至 30 萬臺,3 年后將達到 100
萬臺。此次,鴻海集團在臺灣臺中部署智動化創新園區投資計畫,成立賜福科技公司以生產機器人之外,鴻海將分期規劃興建工具機、自動化設備、機器人及太陽能
廠估計總投資額近千億元臺幣,讓精密機械零組件廠上銀、旭陽、羅翌、潭佳、維昶、麗勛與臺灣引興等業者受惠。
面對目前歐債危機可能導致全球電子產品消費下降的研判,目前富士康規定各單位必須在9月30日前全面盤點工人、土地、廠房、設備,包括富士
康海外公司。富士康激活“打三呆”計劃,清點閑置資產、設備,限制新采購項目,以及對閑散人員加強勞動紀律管理。除確定于9月底前會完成使用的原材料
外,9月16日后一律不準購進原材料,此外,所有設備采購與廠房建設都要暫停進行,顯示富士康在未來會更重視In House 的自制供給的效率與效益。
消費性電子產品為未來發展重點
電子產品符合機器人使用在產品生命周期短且產品多樣化、上市時間壓縮、產品零件輕薄短小組裝不易等幾項特點。臺灣是手機、平板電腦的王國,
產業煉從系統組裝、面板/觸碰、機殼、芯片/被動組件、其它零組件等都可供應,以蘋果和非蘋果的兩大陣營,臺灣電子產業就有43
家廠商受惠產品,其中宸鴻、勝華、欣興、嘉聯益、健鼎、大立光、正威等則是同時供應雙A制造廠商,在今年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帶動趨勢下,將提供電子零組件業
者成長機會,工業用的機器人也以智能化的功能來呼應此產業的成長,如國際知名大廠FANUC、Mitsubishi、Yaskawa有鑒于先進國家在汽車
產業的工業機器人發展趨緩,因而相繼發表運用手、眼、力的協調動作,搭配快速影像感測系統來滿足組裝軟性材料與零組件。
國際間制造系統變革的技術未來投入方向
以機器人應用主要國家美、日、德、韓國家分析,美國綠色制造業由歐巴馬總統為甩掉虛擬經濟,推動“E3法案:經濟、能源與環境”項目,并在
2011年近1億美元的預算,鎖定二所大學作為知識發展與傳播中心,以關鍵技術來組織不同的企業進行技術和產品發展。日本意欲破除機器人的藩籬,朝向協同
式機器人類共存空間與操作、進而邁向無人化工廠。德、韓國則朝向永續制造、智能制造發展。這些帶動工業用機器人將更朝向智能化功能來發展。因此智能制造概
念應運而起,在圖右代表工廠內將朝單機智能化、模塊化技術、系統仿真技術、可變重組制造系統、遠程監控與診斷、人機共構、實時回饋與修正系統;圖左是指在
工廠內,更要具備能源應用效率、殘存能源制造、替代能源制造、跨機構整合軟件、系統自動化、與整合制造系統的規劃與發展,作到個整體規劃以達到成本、效率
上的精進,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歐美地區持續重視綠色能源產業,不斷上升替代能源需求,進一步推動工業機器人的裝置成長,如太陽電池生產所需的設備。尤其是在
日本福島核災之后,各國更加重視綠色能源政策、能源產業應用之相關設備需求可望推到頂點。
IEK觀點
工業用機器人設計其應用包括加工、焊接、噴涂、電子零組件的電路板插件、物料運送、裝配或加工型機器人,以往機器人操作不具傳感器,當零件落地或零 件進料裝置空無一物時,機器人不會有任何訊號。隨者資通訊技術進步,多數勞工不愿意長期處于危險、骯臟、單調的作業環境或企業主更重視生產效率與不良品率 下降的理由,而衍生機器人邁向更智能化的功能演進,如視覺機器與機器人的系統整合就呼之而出。
臺灣在半導體、平面顯示器、手機、平板電腦產品組裝與零組件業者享有國際聲譽,掌握終端產品生產制造價好質優的優勢,機器人的系統商也藉此
累積多年系統整合與服務的豐富經驗,如均豪、友達和Toshiba、盟立與安川(Yaskawa)、上銀與穩懋、東臺與寶元、勝宏達、廣運都從半導體后裝
設備、平面顯示器等跨業合作培養出系統整合能力。以東臺精機為例,研制控制器的寶元數控與生產攻牙機設備的東臺精機及機械手臂的勝宏達科技,展出新產品將
2+1軸的SCARA機械手臂直接與鉆孔攻牙機(tapping
center)作結合,當人工將物料放到料架后,機械手臂即可自動從料架拿到設備上加工,節省人力的耗費,寶元數控研發的控制器可以同時操控鉆孔攻牙機與
機械手臂。電子產業中的無塵室已經實現了無人化24小時生產。
現今機械手臂的價格已經是20年前的一半,再過幾年只要設備與輔助設備的售價持續降低,工人薪資成長的趨勢沒有改變,亞洲地區使用機器人進
行生產自動化的必定是無法避免。在成本可負擔的情況下,逐步增加智能化功能,才能在競爭激烈市場上,以智能制造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并且逐漸擺脫缺工問題
的困擾,維持業者的競爭力,為中國創造更高的品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