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芯片將走向兩強 華為占一席
2019-04-25 14:25:02 日經中文網
華為的半導體芯片業務由2004年成立的獨資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來經營。該公司專注于半導體電路設計和銷售,采取“無廠化(Fabless)”模式,實際芯片生產交由臺灣企業等進行代工。由于采取不接受媒體任何采訪的保密主義,技術實力和業務規模都是一個迷團。
日本高科技調查企業Techanalye對華為和蘋果公司2018年上市的高檔智能手機“Mate20Pro”和“iPhone XS”進行了拆解。對控制整個手機運行的核心半導體芯片的性能做出了比較。
兩款手機搭載的半導體芯片分別由海思半導體和蘋果公司獨自設計。電路的線寬越精細,就能把芯片做得越小,計算能力和節電性能也越高,而兩種芯片的線寬均為7納米。
截至2018年底,世界上投入實際應用的7納米半導體芯片只有3種,其中2種就是來自華為和蘋果的設計。通過拆解可以確認“海思半導體的精細電路設計能力具有世界頂級水平”(Techanalye社長清水洋治)。
在現行“4G”智能手機所用的半導體芯片方面,高通是世界上最大的供應商,擁有海思半導體的華為、蘋果、臺灣聯發科技等緊隨其后。但用于5G需要很高的技術,目前高通和華為處于領先。
在專利訴訟于4月16日達成和解后,蘋果重新啟動向高通購買用于5G的芯片,而華為則表明了對外銷售的意向。采用華為半導體的智能手機推出后,在5G芯片領域有可能形成華為和高通兩大陣營。
村田制作所等日本電子零部件廠商近年來與高通和蘋果的手機半導體芯片形成了默契配合的供應鏈。如何與華為產品配合將成為今后的課題。
華為在外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得到了海思半導體提供給客戶的資料,顯示出截至2017年年底,外銷芯片已經達到10億美元。
英國調查企業IHS Markit推算海思半導體2017年的銷售額在40億美元左右,按此計算,約25%的產品進行外銷。海思半導體2018年的銷售額約55億美元,接近5年前的3倍。盡管只有高通(約166億美元)的三分之一,但正在迅速追趕。
海思提供給客戶的資料顯示,正在外銷的半導體芯片不是用于智能手機,估計是用于電視機和監控探頭。3月下旬在北京舉行的廣電技術博覽會上,海思半導體展出了電視機用半導體芯片。
華為成立于1987年,從上世紀90年代前期開始半導體的研發。圍繞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中興通訊(ZTE)在2018年受到美國制裁,成為中美摩擦的代表性案例,導致該公司無法采購半導體芯片,一度陷入經營危機。不少觀點認為,可以自主研發的華為更能經受制裁。
不過華為也不能獨自完成半導體芯片的生產。電路設計的知識產權(IP)由軟銀旗下的英國Arm Holdings授權供應,生產則委托給臺積電(TSMC)。
臺灣在“獨統”問題上與大陸對立。圍繞中美摩擦,如果美國要求臺灣與其保持同一步調,臺積電就有可能被迫停止與華為的商業合作。華為將不得不在大陸內部尋找另外的委托對象。
這一弱點也是半導體行業國際分工框架的結果。日本已經失去了世界級的半導體廠商,如何面對華為的半導體,如今需要進行一下認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