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巨頭在汽車領域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2015-10-25 08:33:17 n現如今,硅谷的科技巨頭紛紛對汽車產業展現出了興趣。雖然谷歌和蘋果都把汽車看作是下一個技術創新的前沿,但他們也正面臨著一個急迫的現實問題:汽車的生產和銷售要比智能手機難得多。業內人士都紛紛警告,汽車產業是一門完全不同的生意。建設工廠需要巨額開銷,發展銷售和服務系統也十分復雜。而由于涉及到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汽車公司還背負著十分沉重的責任。
在2014年,汽車廠商所召回的汽車數量達到6400萬部,打破了2004年3080萬部的記錄。
通用汽車花了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6億元)來支付罰金、受害者賠償和因點火開關故障導致的數百萬輛汽車召回所產生的花費;豐田因安全問題支付了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6億元)的罰金;而大眾最近爆出的虛假排放丑聞預計會花掉他們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3億元)。
“許多硅谷公司認為自己比汽車廠商更為聰明,也會做得更好,”通用汽車副董事長Bob Lutz說道,“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他隨后補充道,科技公司同樣需要付高價來購買昂貴的汽車部件,比如電池,這會讓旗下產品的零售價格超過一般消費者的承受范圍。
“這將是筆巨虧的業務。”Lutz認為。
老實講,谷歌和蘋果絕對不差錢,兩家公司的現金儲備加在一起高達2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萬億元)。但汽車產業的挑戰可能會迫使他們想辦法對汽車技術進行創新,而不是成為真正的汽車廠商。
谷歌
谷歌已經花費了6年時間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但他們并不想要去參與汽車的制造,而是希望向那些已經擁有工廠的汽車廠商提供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我們十分尊重汽車產業內的專業人士,同時也十分了解生產一輛汽車是件多么復雜和重要的事,”谷歌發言人Courtney Hohne說道,“我們將和多家廠商合作,來安全地將這項技術帶到現實。”
谷歌目前也的確正按照這種策略在行事。他們所使用的是其他公司生產的設備,而自己則負責軟件方面的開發,Android智能手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如果谷歌的自動駕駛系統進入市場,也許他們會通過授權的方式將其提供給其他公司,甚至是像Android一樣供他們免費使用。
谷歌的大部分收益都來自于廣告。如果人們不再需要手動開車,他們可能會把時間用在觀看YouTube視頻或使用谷歌搜索獲取信息上面,這也間接增加了廣告收益。
但授權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技術就無需承擔安全責任。如果使用谷歌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發生事故,他們可能依然需要承擔責任。
蘋果
蘋果總裁蒂姆·庫克在本周表示,汽車產業已經準備好要經歷一場“重大變革”了,新的軟件、電動馬達和自動駕駛功能將變得“更加重要”。
但庫克并未評論有關蘋果打算生產汽車的報道。“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在短期內讓人們在進入汽車之后也能獲得iPhone體驗。”他說。
蘋果所開發的車載系統CarPlay可讓司機使用iPhone和Siri來控制汽車的部分功能和娛樂系統。
UBS分析師Steven Milunovich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指出,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計算機的全球銷量增速放緩,估值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7萬億元)的汽車產業變成了科技公司的一個潛在新機遇。但是,汽車的利潤率要比iPhone低很多。
蘋果的大部分利潤都來自于iPhone。在2014財年中,這家公司的凈收入達到3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8億元),總銷售額為18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6萬億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車在2014財年的利潤不過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銷售額也只有15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07億元)。
知名汽車網站Kelley Blue Book的分析師Jack Nerad提到,蘋果將產品的生產外包給了亞洲的廠商,但他們在生產汽車時很難同樣如此。
iPhone的確是一部非常復雜的設備,一部iPhone 6 Plus身上約有1700個不同的零部件。但和部件數量高達1萬個的汽車相比,這還是小巫見大巫。
菲亞特克萊斯勒總裁Sergio Marchionne認為,蘋果未來的確會涉足汽車領域,但可能不會親自生產汽車。他也歡迎來自這家科技巨頭的競爭。
“我認為,汽車產業需要攪局者的出現,”Marchionne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不管是谷歌汽車還是蘋果汽車……它都將改變汽車制作的傳統性質。”
Uber
作為已將自家服務拓展至全球的創業公司,Uber同樣對自動駕駛技術產生了興趣。他們在今年早些時候提到,公司正在和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研發測繪、車輛安全和自動駕駛方面的新技術。
Uber并未透露他們是否希望用自動駕駛技術來替代自己的上千名司機,但公司總裁Travis Kalanick暗示,他們未來可能會利用到自動駕駛汽車。
特斯拉
對于想要嘗試汽車業務的公司來說,同樣在硅谷起家的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絕對是一個典范。雖然從不搞營銷,但這家公司所推出的零排量、高科技電動汽車一直飽受贊譽,并在全球建立了堅實的支持者群體。
與此同時,特斯拉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來自汽車產業的挑戰。
特斯拉創立距今已經12年,但卻從未實現過年收益。他們目前只有3款車型,其制造成本全部超過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4萬元)。特斯拉今年的汽車產量預計在5萬-5.5萬輛,而這不過是通用汽車兩天的產量而已。
特斯拉同樣深受安全問題的困擾。在2013年,多輛Model S因為道路碎片損壞電池而發生起火,這也讓特斯拉面臨著車輛安全性的質疑。這一系列時間迫使特斯拉增加了新老車型電池保護罩的強度。
最近,特斯拉總裁Elon Musk明確表示他正在觀察蘋果的動作。
“對于蘋果來說,汽車領域是他們進行下一次重大創新的合理選擇。”他在本月早些時候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