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超薄材料產生光的能力被認為是邁向創造超薄電腦和電視機顯示屏的關鍵一步。

這一燈泡是通過將一小條“原子厚度”的石墨烯作為細絲纏繞在金屬電極上產生的。當有電流通過時,石墨烯就會發光。

最初在英國發現的石墨烯是由以六角晶格相互連接的碳原子組成的。它的特性非常不可思議,相同重量下強度大約是鋼的200倍,具有強大的導電性同時近乎透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教授詹姆斯•霍恩(James Hone)說道:“我們創造了世界上最薄的燈管。”他補充表示這一燈泡“將為朝實現原子一樣薄、靈活和透明的顯示屏鋪平道路。”

這一細絲雖然很薄,但是在燈亮時還是肉眼可見的。石墨烯可以到達2500攝氏度的高溫卻不融化電極,因為“熱點”僅限于細絲的中央。

韓國首爾大學的樸•云•丹尼爾(Yun Daniel Park)
表示在最初發明電燈泡時,碳是最早使用的細絲之一。“愛迪生最初發明電燈泡時便使用碳作為細絲,而現在我們回到使用相同的元素,只不過是更為純凈的形式
——石墨烯——且達到了材料尺寸最小的極限,也就是一個原子的厚度 。”

為了增加石墨烯的表面面積,從而使得它更加導電,更適合用于電池用途,韓國首爾延世大學的科學家們創造了石墨烯“泡泡球”(如圖)。這些3D球體是通過將石墨烯氧化物投入炙熱的溶劑里形成的。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名俄國出生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里分離出石墨烯,也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爵士頭銜。201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成立了國家石墨
烯研究院,獲得了6000萬英鎊的資金以尋找這種物質的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