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移動操作系統:都是安卓修改而來
2015-04-21 08:38:23 mydrivers樂視手機在發布之前,一直以“超級生態”為噱頭宣傳,后者也成為了許多網友攻擊的點,因為樂視手機所謂的生態仍是基于Android——從這一點上說,所有基于Android定制的第三方系統,都不具備遑論“生態”的資格,特別是以iOS和WP作為參照的話。
這一點其實也是國產手機中的潛規則了,無論是手機廠商的自有系統,還是幾款政府主導研發的移動操作系統,都或多或少遭遇過“基于Android修改的系統是否有資格談生態”的疑問和尷尬。
都基于Android,可Android算誰的?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的國產手機,其所謂“生態”都是建立在Android之上的,雖然此Android非彼Android——整個 Android系統的代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開源Android(AOSP),另一部分是谷歌服務(GMS),前者完全開源,任何廠商都能查詢和獲取其 源代碼,國產系統,以及國外的CM之類,都是基于AOSP修改得來的;而GMS則只屬于谷歌,它由許多谷歌自家的服務與應用組成,由于后者是谷歌的命根 子,所以谷歌將其閉源,并采取單獨的認證授權方式。
而一直以來,行業都不乏對谷歌可能會在未來取消Android開源授權的擔心,盡管從實際意義上看,由于Android是簽訂了開源協議的,這種情 況對于標榜不作惡的谷歌來說幾乎不會發生,除非遇上了一些現實問題——例如國家關系(全面開戰)、谷歌政策修改、以及市場或競爭企業(假設三星一家掌握了 Android系統一大半的份額,并要求谷歌分成),但這在當下來看,幾乎也是沒有可能的。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谷歌不會收緊對于Android的控制權力,因為Android的核心都在AOSP里,而GMS則不是構建一個定制系統所必需 的,因為后者可以被其他服務替代,這一點在國內就已經被廣泛證明。所以,谷歌肯定會采取一些方式,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控制權,而事實上,谷歌已經在這么做 了。
這種方式就是將一些AOSP里的源代碼遷入到GMS服務里,或者發布單獨的App,這在一方面能幫助Android碎片化的問題解決之外,也讓AOSP的開發難度和競爭力逐步增加,久而久之,一些產品可能就因為其開源方向已經被轉為了閉源,而導致其間接被遺棄。
此外,谷歌也在Android的分支系統里,例如Android Wear和Android Auto上拒絕了定制化。
谷歌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Android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用來保護谷歌服務的護城河了,它開始漸漸傾向于另外一個需要保護的對象——一個決定存
在感多少的入口。畢竟谷歌服務千千萬,真正賺錢的還是廣告業務,而Android的存在,就是為了給前者提供端口。因此,雖然說谷歌不會閉源
Android,但肯定會留足夠的后手,以確保一旦在上文提到的巨變來臨時,谷歌能有足夠的掌控力來保護Android。
我們應該強求一個國產系統嗎?
一直以來,伴隨著國產系統的新消息,都會成為媒體熱議的頭條,甚至被上升到軍國大事的層級,但是,這些系統鬧到最后無不是一個變種或烏龍,久而久之,人們已經不再期待了。
國產系統為何一直難產?它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做出一個完全自主的系統門檻非常之高,基于系統發展多維度的生態就更是難上加難,而在目前國內的商業環境里,很少有哪家企業可能潛心靜氣,并且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來做它。
而如果是由政府牽頭呢?這就牽扯到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立場。因為手機系統是一個民用和市場化的產品,它應該以商業為驅動,而非是政治,基于后者的產品也只應該被用于軍事、國防、科研等領域,而不能成為大范圍民用的東西,不然其很可能變成一個工具。
而且,Android本身還在繼續開源,它也足夠好用,這也是為什么包括BAT這樣的巨頭,也都是以Android為藍本,或是基于Android 來開發系統,而沒有選擇自己開發,畢竟這條路既省時又省錢,而且也能快速地鏈接用戶,更別說自己做了,未來也難說能不能拼得過Android(但這并不意 味著廠商們沒有后手,例如作為國內少有的具備自研系統資格的華為早已經開始著手研發,但其同時也表示,只要Android繼續開放,它的自研系統就不會發 布,但是會一直研發下去。這一點其實也和谷歌的思路一致)。
而且說的流氓氣一點,就算Android閉源了,那也是截止于目前的閉源,之前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各家廠商只要接著自己演化就行了。所以,強 求一個國產系統,或者過于迷信它,結果可能不是好事——而事實上,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一直都不在于系統是否國產,而在于是否是“一家公司、一個系統”的 壟斷。
國產手機的生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系統歸屬的問題解決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產系統就有了資格談生態。因為對于一個系統來說,應用軟件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其生態的體量,其次考驗一個生態是否成熟和健康,還要看其對內對外的兼容性,以及軟件上的利潤率。
但在目前,國內把生態做好的廠商屈指可數(那些國外的獨立系統也一樣),第一點問題傍著Android倒還好,第二點則很難拓展開來,畢竟說服廠商 合作,和搞定供應鏈一樣,也是個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目前看上去小米算是走在了前列,而至于第三點,基本上各家都還在畫大餅,例如都在搞移動支付,但你的 移動支付能像Apple Pay一樣盈利分成嗎?顯然這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打底和孵化才行。
綜上所述,國產系統也好,UI也罷,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叫法,也不在于根在誰那里,而是在于其所謂的生態,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的算是一個生態,而這才是人們對其普遍持疑和否定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