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只用建設來破壞
2015-02-09 20:26:23 本站原創過去三十年間,都是PC及以PC供應鏈為主的科技時代,PC的基本配件被用在各種各樣嚴格意義上并不是個人電腦,而是工業自動控制設備上。今天,這個時代結束了,現在智能手機產業鏈占主要地位,下圖表明了這一點。
手機為主產生的后果是,智能手機即破壞又重建了整個產業鏈條。一方面,比如傻瓜相機、錄音機、時鐘和音樂播放器都被劃分到手機范圍內,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又是一種新的產品類型。智能手機的熱潮正在創建一種小型、廉價、低功耗的復雜組件,這些東西如果分散開來會十分昂貴。個人電腦及附屬產品最終擺在辦公桌上最少要花500~1000美元,而智能手機則便宜的多,每個智能手機大約只有200~300美元,用電量平均下來也只有30~40美元。所以,相比個人電腦來說,手機是一種小型,便宜,低功耗的設備,而且你的PC永遠無法使用各種新型傳感器,而這些新型傳感器可以讓你把可穿戴設備到智能電視再到車聯網,直至無人機和衛星相互連接,把你家打造成一個家居物聯網。
15年前科技展會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演示用3G數據服務使用康柏和PCMCIA WiFi卡,那時候日本還有黑白屏幕手機生產,人們覺得機器視覺是很遙遠的事情,直到2007年將相機集成到手機上的iPhone問世,而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消費電子的技術人員都在為此做出努力(請記住Newton,或者諾基亞7560)。
可今天,事情好像一下子反過來了。想做一個智能連接的門鎖?想在你的狗身上安放攝像頭?智能表?眼動儀?電子元件都有現成的,要多少有多少,新產品面臨的挑戰變成了你想做什么樣的視覺產品,人們想要這樣的視覺產品做什么,怎樣才能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軟件硬件應該如何結合,問題好像更復雜了。
當然視覺應用已經是十分具體的例子了。在過去十年間,我們慢慢摸索出很多應用,比如一個電動馬達放在公寓的不同地方能做什么,但大多數應用看起來都很沒用,顯得很傻。所以我們要解決的事情是利用成本只有一美元或者幾美分的傳感器,以智能手機為中心打包硬件類智能家居,讓這些硬件真正實用有用,而不是看起來很傻的擺設。
我認為做這些產品的挑戰來源于硬件和軟件的結合,以及這些產品對于用戶是否真的需要。如果大部分硬件技術是一種產品,那么除非你找到一張能創造額外價值的軟件和服務,那么用戶才會在硬件本身之外體會到設計與服務。所以有些產品的硬件和軟件實際差異很大。并不是所有類型的設備都適合網絡化,也不是所有設備都可以成為你家庭的樞紐,至少不會馬上成為必需品。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不在于生產商,而在于零售商。像蘋果商店、家得寶、百思買等商店,他們提供一個單點解決方案,或者附加一個行業標準平臺,比如為你配備iPhone、蘋果電視甚至Nest。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專門做軟件的公司與傳統硬件公司合伙(比如鎖公司),或者硬件公司主動開發軟件。比如Nest,它找到了一種清晰又易于溝通的方式,以Nest為中心在適當范圍內銷售周邊商品,它不只是一個恒溫器,也是一種市場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