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中關村電子城 它們怎么就沒落了?
2016-07-09 09:01:55 n7月7日,有17年經營歷史的中關村海龍電子城正式停止對外營業。海龍電子城自開業以來,一直處于中關村IT賣場的領軍位置,日客流量曾超過5萬人次, 平均年客流量曾超過千萬人次。停業公告稱,停業是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快中關村西區電子賣場轉型升級,打造海龍大廈“智能硬件創新中心”。
2011年,太平洋廣場關閉,2015年,“中關村e世界”、百腦匯相繼關停。去年10月,《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就提出。中關村地區將在未來3到5年內完成轉型,徹底告別電子賣場。
海龍電子城的停業,很多人覺得大快人心,特別是那些欺詐、假貨、強買強賣的受害者。也有人感到惋惜,曾經輝煌一時,被譽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電子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的?
海龍電子城3層至5層已人去樓空
80年代:得天獨厚的地利人和,讓中關村迅速崛起
明朝年間,位于北京城西北部海淀區一帶,西北三環路西北四環路中間,有一塊地被太監們所青睞,很多太監在此建廟宇以及養老的莊園,也有一些死后就埋在這里,久而久之,這里成了太監的墓場。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作為電子產品賣場的中關村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前身是海淀的電子一條街。它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位于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的交匯區,交通便 利。區域內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眾多高校,有著豐富的科教智力資源。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華等一批有識之士來到中關村,創建了聯 想、希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當時,王輯志的打字機、倪光南的漢卡、王選的排版軟件等產品與技術,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園內大大小小的IT企 業,每年高校開學數以萬計的新生,都是中關村電子賣場繁榮的前提。
80年代初,電子產品仍屬于高端產品,中關村電子街出現了很多倒賣電子產品的散戶,一度被稱為“倒爺一條街”。經過整頓后,中關村電子市場逐漸成為 國內最知名的電子產品批發零售集散地。9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產品的大眾化趨勢,傳統的攤販、散戶開始有了規模化、固定化的交易場所,幾大電子賣場逐漸建 立起來。1991年12月,營業面積2000多平米的中關村電子配套市場開業,是中關村地區第一家成規模的電子賣場。
1999年,太平洋數碼大廈、硅谷、海龍電子城相繼開業,中關村電腦城的旗號開始在全國打響。到了2004年,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規模達到了頂點,形成了以海龍、科貿、鼎好、E世界等9家大型電子產品賣場為主導的市場格局。
2002年,中關村電子賣場總營業面積為6萬平方米。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已增至20多萬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隨著中關村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開業,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達32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個足球場。
最早的電子賣場四海市場。在 80 年代,四海市場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
90年代:中關村曾是創業者的天堂,消費者的勝地
從電子一條街零星的幾家小店“華麗轉身”上萬家商戶,中關村曾經是無數人的夢。無論是空有一身闖勁的下海人士,身無一技之長的老民,還是一無所有的畢業生。中關村都展開寬廣的胸懷,給他生存的機會和施展的空間。
鼎好的鋪面剛剛開始認購時,排隊的商戶將現場擠得水泄不通,許多商戶因沒有買到鋪位而后悔不已。海龍電子城一位店主介紹,他八年前租下這個攤位,月 入1萬元很輕松。“2003年、2004年應該是生意最好的時候,賣場大廳總是人擠人,電梯都擠著人上不去。”其中一位2000年起就在海龍電子城做生意 的商家說。
中關村從來都不缺小老板,他們租一個柜臺就能開業,每天起早貪黑,搬箱子、吃盒飯,賺一塊兩塊的辛苦錢,就是這樣的小人物構筑了很多人眼中的中關村,成就了一代人的創業夢想。
聯想的柳傳志、京東的劉強東、百度的李彥宏以及愛國者的馮軍,這些中國IT行業的領軍人物也都夢起中關村。1998年6月18日,懷揣著工作賺的2 萬余元現金的劉強東,前往中關村創業擺柜臺,代理銷售光磁產品,在短短兩年內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磁產品代理商。到2003年,京東已經在海龍大廈、太 平洋大廈、硅谷電腦城等開設6個柜臺,并且在沈陽、深圳開設了分公司。
同時,中關村也是一代IT人的攢機勝地。據北京晚報,今年35歲的穆先生,上世紀90年代末,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約上小伙伴,從家騎自行車45分鐘到 中關村,在海龍大廈里逛大半天,淘一兩張盤,餓了就在附近吃麻辣燙或者鹵煮。為了打游戲時不卡、不死機,他開始去電子賣場淘硬件、自己攢機。
“那時海龍大廈里秩序很好,沒有現在這么多拉客的。我每次先樓上樓下逛一大圈,看看市場上有什么類型的件兒,大概什么價格,一件一件買好后再拿到一 家店去攢主機,攢好用自行車馱回家。后來自己‘漲行市’了,就把硬件買回家自己DIY。同學、親戚知道我買件兒只去海龍,貨比三家才出手,都來找我攢。從 高中到大學畢業,至少攢了60多臺。”
1997 年,北京市為解決市內通往海淀大學區和中關村科技城交通擁擠狀況,砍掉路旁有幾十年樹齡的大樹以拓寬路面。
新世紀:便利的電子商務興起,給電子賣場致命打擊
但風光并沒有持續多久。電子賣場聚集了太多的商戶,他們的進入沒有很高的門檻,導致很多商戶銷售完全一樣的商品。消費者想買一款產品,可以在中關村 發現上百家商戶都可以做交易。同質化的內部競爭也就讓很多商家甚至是賣場難以支撐下去了。再加之近年來國美、大中、蘇寧等傳統家電賣場逐步擴大其3C經營 規模,電子賣場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跟傳統業態同質化的內部競爭相比,電子商務對電子賣場的沖擊更像是釜底抽薪。從中關村發家的劉強東,成為了中關村的掘墓人。2003年,由于非典, 京東積壓了一大批雅馬哈刻錄機。有同事發現能在中國光驅網上賣東西,劉強東突然發生了濃重的興趣,從此開始了在網上賣東西。由于堅持只賣正品,給中關村的 商家很大的沖擊。
京東、當當、天貓等電商巨頭們,給中關村的商家以致命的打擊,電商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店面成本,采購的優勢也是電子賣場商戶難以比擬的,所以在價格上有著很大的優勢。加上其透明的報價,完善的服務,都與中關村的商家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商不僅沖擊了中關村,與中關村模式類似發展起來的南京珠江路,深圳華強北都受到了影響。“以前這里好的商城每平方米日租金幾十元,超過了新街口, 還是有人搶著租。現在,日租金只有幾塊錢一平方米,還是有不少商城出現了空租、退租。” 珠江路科技街管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若谷說。
1999年5月6日,第二屆中關村電腦節,中國佛學院教務長助理持真到北京展覽館展廳咨詢電腦信息,準備購進電腦用于佛教教學。
欺詐、售假,商譽失守才是中關村電子賣場沒落的病根
相較于競爭和電商的沖擊,其實中關村的沒落更是咎由自取的。
隨著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大賣場從高科技變為低端業態。市場里隨處可見“嚴禁非法拉客”的標識。在大賣場購物的人都會“吐槽”小哥拉客嚴重。“進 門兒就感覺被綁架似的。非得跟著你逛,跟進了土匪窩一樣。”在海龍集團董事長魯瑞清所著的《解讀中關村一號——IT賣場的秘密》一書中寫道,在低價格、薄 毛利的情況下,商戶要維持生存、運營和發展,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拼數量。大賣場這條路已經越走越窄。
很多中國人有砍價情懷,中關村實行不明碼標價的議價制度,消費者可以從砍價中獲得成就感。但是,賣家知道每種產品的信息和價格,買家則不然。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下,一旦買家無法判定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就可能被賣家哄騙。
商家在產品利潤日益下降形勢下,為了生存不得不絞盡腦汁,強行拉客、非法導購、價格欺詐、售賣翻新產品已成電子賣場之常態,甚至是出現了賣場管理方 跟商家聯起手來一起欺騙消費者的現象。在面對外界質疑時,曾有管理者這樣維護過議價制度:“每次成交的價格均是買賣雙方自愿達成的。”
從一進門就開始粘人的導購,到店里的洗腦,忽悠換其他型號,中關村電子商場的聲譽越來越差,雖然里面不乏誠實經營的商戶,但是在不良商家的拉低形象下,在外界看來,中關村逐漸成為了一個騙子的天堂。
曾經生意火爆一時的太平洋數碼城關張之后,京城商城CEO劉強東前段時間在其微博中表示:“其實不是京東們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捫心而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從中關村起家的劉強東。
除了轉型,中關村已經沒有其他生存之道
早在2004年,中關村一些管理者就意識到了電子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海龍、科貿等5家賣家聯合成立了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但商會卻沒有解決普遍存在的宰客、欺詐等問題。
2008年,中關村推出了中關村電子產品報價系統,直接目的就是解決電子產品價格不透明的問題。按照設想,賣場內部會設有很多查詢機器,消費者可以當場查詢價格,包括每種型號產品的最高價和暢銷價。最高價是該產品所允許的最高報價,暢銷價為市場平均成交價。
但是報價系統的推出,卻沒有絲毫減少市場中的欺詐現象。報價系統的報價事實上并沒有遵循各大賣場的定價。2009年,央視經濟頻道曾調查,一些商家 報價3000元的相機,在系統里單機價格達4650元,貴出了1600多元。報價系統不僅沒有給出真是合理的價格,反而成為商家高價欺騙顧客的依據。另 外,消費者在現場查詢還十分困難,海龍大廈僅有的幾臺報價查詢電腦還出現了故障。
電子報價系統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商會2008年底開始在部分賣場試行明碼標價制度。到2009年,大部分商家銷售的商品都有了明確的標價。但是這 一制度只是表面實行得較好。實際上,有網友反映,一臺標價6600元的電腦砍價后以6100元價格成交。但是回家后在網上一查,同樣的機器只需要3700 元。
對商場的管理者而言,如果完全解決價格欺詐問題,可能影響到商戶的生存,從而對賣場管理者不利。但是如果自由放任后,整個中關村的聲譽都在下降,還是對管理者不利。在沒有強有力的整頓下,中關村才一步步滑入泥潭。
以前消費者并沒有多大的選擇,只能到實體店購買電子產品。電子商務興起后,商家們在利潤被壓縮的情況下,不思進取,反而讓欺詐現象更加嚴重。消費者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自然不會再去中關村了。如今,中關村除了轉型,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2009年8月19日下午,北京海淀分局警方抓獲一名 " 黑導購 "。" 強拉強賣 "" 欺詐消費 " 的導購也是中關村賣場一直被人詬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