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思科計劃裁員1.4萬人 占員工總數20%
2016-08-17 23:00:22 n據外媒報道,消息人士透露思科集團計劃近期在全球范圍裁員最多1.4萬人,占其員工總數的20%。未來幾周內思科集團就將宣布這一消息,而目前思科集團發言人并未對此傳言發表看法。此前曾傳出思科集團收購愛立信的傳聞,不過現在仍沒有一個具體的消息。
傳思科計劃裁員1.4萬人 占員工總數20%(圖片來自于thetechportal)
美國時間周三晚間,思科集團就將發布第四財季財報。分析師預計,思科第四財季營收將同比下滑2%,降至126億美元。截至今年四月底,思科在全球擁有約7.31萬名員工。2014年的8月14日,在幾乎同一時間段思科集團就宣布了一次大規模的裁員,進行了最多6000人的裁員。
思科最大部門交換器部門第三財季的營收為34.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了3%。該公司第二大部門路由器部門,當季營收下滑了5%,降至18.9億美元。不過包括安全、視頻和協作等部門的營收同比增幅均超過了10%。
此前有傳聞顯示,思科集團計劃收購愛立信集團,以進一步擴充網絡業務實力。愛立信與思科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系。業內人士推測,如果思科收購愛立信,那么將獲得更大的規模,提高業務運營效率。中間曾有前愛立信總裁Hans Vesterberg的阻礙,現在Hans Vesterberg已經離職,或許收購能夠更快的被推進。
網上有消息稱此次思科裁員與華為的強勢崛起有關,可以說是被華為打敗的。
下面我們對華為與思科做一下簡單地對比:
(以下內容摘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c7a8f0102wv79.html)
關于思科和華為的對比,網絡上充斥了大量的文章,筆者作為一個網絡老兵,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
產品研發模式對比
思科的大多數技術是從外面買回來的,華為是純粹自主開發。比如思科Nexus產品線的老大,之前離開思科創業,后被思科收購,后再離開思科創業,思科再收購。所以思科的技術路線風格與華為不同,不存在孰好孰劣,只是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的思維方式不同而已。
筆者一直覺得思科這種模式更適合創新,思科就是靠著這種方式來保持一種創新能力,領先市場。雖然華為自主研發路線看起來風險小,更適合管控,其實我一直覺得華為應該多走收購路線,只是可惜中國的大環境下,因為來錢快,上市容易,很多優秀的公司都跑去做互聯網生意了,國內能扎扎實實做產品的公司少之又少,你沒的收購。在這個層面上,思科是群狼,華為更像一只孤狼在奮戰。即便如此,華為35000個專利,是世界排前三的,華為和思科之戰,在筆者看來是華為在同美國整個硅谷的一群網絡公司作戰。這也是美國公司為什么不允許華為收購硅谷公司的根本原因,我是這么看的。
但模式歸模式,想長時間保持一種創新,是做產品的企業面臨最艱難的問題。離開了喬布斯的蘋果就是一個例子。一旦思科的創新能力下降,產品同質化了,成本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而屆時華為將利用低成本優勢以及強大的研發力量全面超越思科。所以大膽得出結論,如果全球市場放開,不設置壁壘,華為超過思科僅僅是極短時間的問題。
“華為不想成為世界第一,但不得不走在成為世界第一的道路上。”華為高層如是說。
財務報表對比
數據證明,華為和思科的差距在逐漸縮小。(注:數據是2014年的,有點老,僅用來說明問題)
2014年8月14日,思科發布2014財年全年銷售收入471億美元,同比2013財年下降3%,凈利潤79億美元;2015年1月4日,華為發布2014年銷售收入達到460億美元,同比2013年增長15%,凈利潤42億美元。
從數字上看,思科的利潤比華為高。主要因為華為的產品線覆蓋范圍更廣,主要銷售額來自3個主要BG,其中終端BG的利潤相對較小,思科在這個領域基本沒有產品線。思科主要在某些高端設備市場和特定行業領域中,依靠高端新產品繼續保持優勢,例如在數據中心和虛擬化技術,及部分金融行業客戶中,思科依然保持一定的優勢。但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總計裁掉了5條研發產品線和進行了大幅度人事裁員。而華為的企業BG中國區,201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率高達40%,這證明了在IT多領域的戰場上、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思科因為其成本劣勢,已略顯疲態、力不從心。
順便額外提一下國內市場競爭,很多人認為華為目前勝出是政府照顧,是棱鏡門導致思科敗走中國,其實不然,這是必然的發展結果,只不過那些事件加速了這個進程而已。華為目前35000個專利的強大的研發實力、遠低于思科的成本、附帶本地服務快速響應能力,任何一家外企都做不到,所以華為主場贏思科無懸念。
(以下內容摘自知乎,作者:Ted X)
產品線:
目前華為的產品線寬度和思科比起來,要更豐滿一點。
思科到現在公開給自己的定位是IT公司,產品線比較聚焦——企業級網絡/協作/服務器。小眾的產品線也不是沒有,比如思科做機頂盒,做多媒體運營,做安防。在浪潮之巔里頭也提到了,思科喜歡收購公司來增強自己的產品線,比如轉賣掉的linksys就是對于家用路由器的嘗試。總結一下就是,思科的產品線依然是以“網絡”為中心的產品線設計,很多新產品線/邊緣產品線也都是為了增加網絡流量提升市場空間而出現的,比如機頂盒,比如安防。
華為就比較百花齊放了,通信的老本行還在,企業網產品也在興起,服務器也做,協作產品也做,存儲也做,浪潮之巔的時候華為還沒有做手機,也沒有花粉這種群體;說起來,華為在通信行業做的時候對于民眾來說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公司,聽過一個有趣的調侃,華為沒做手機的時候,大家以為他是個牛逼的TP-Link,現在華為做手機了,大家都以為他們就是做手機的。
市場規模: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對于思科和華為的恩怨認知在于思科03年對華為的一場官司,和浪潮之巔里面的描述,想當然的就帶入了情感覺得這倆公司是你死我活的關系了,但是實際可能沒有有些人說的那么慘烈。
首先要解釋一下,通信設備和網絡設備不是一個東西。
在通信市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組合“阿諾愛中華”,這個領域思科并沒有多少份額,這個領域要說華為競爭思科,那就是說笑,反過來還差不多。
手機和終端市場,思科不做這個,也沒有什么說頭。
網絡市場要細分一下,在運營商市場,思科確實被華為侵占了不少的份額,不過主要發生在國內,這也導致了思科的全球份額增速放緩。全球市場中,思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華為,還有Juniper,這個領域里頭華為作為新人比較生猛是大家的共識。現在的市場其實很尷尬,中國思科進不來,北美華為也過不去。不過考慮到華為的銷售手段一流,以后市場開放了真能掀起浪來,也不是不可能的(根據經驗此處會撕逼)。
不過說歸說市場規模吧,圖實在找不到了,直接說吧,在全球范圍,在全球范圍,在全球范圍,重要的事情重復三遍:
運營商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后面是華為和Juniper,不過三家份額越來越近了,目前比較穩定(上下游已經穩定了,掀不起什么腥風血雨)。
企業級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份額依然在80%左右,華為的企業BG剛起步,利用成熟的渠道,發展勢頭還是很猛地,離顛覆尚遠。
協作市場,Polycom/微軟和思科等領跑,華為初起步。
服務器市場,Dell/HP/IBM/思科領跑,華為剛起步。